為何徧是我?

遇到重大苦難時,人很多時會向天一問:為何發生在我身上? 這當然主要是怨懟, 但我們不妨先把它作為一個問題回答。從或然率的角度看,很簡單的答案就是:為何不是你? 至於怨懟呢?要有標準才能有投訴,這裏的期望標準應是「人生該是坦途、不應有災難」但這是誰說的?睜大眼睛看看這世界,便要承認這不是事實。這其實是主觀願望的思維(wishful thinking),以為是上天對我們應有之義。(也可看出每人的心中有神的概念) 實際上怎樣去減輕這痛苦呢?嘗試去明白和接受以上的論據應有幫助。 這希冀應是源于童年時對父母的期盼。如果以前父母虧欠了對他的愛護,便會埋下很大的怨對種子。

激情與真愛

「一見鍾情」、「墮入愛河」、「情人眼裏出西施」等都是形容『激情』(passion)的。一想到她/他便會心頭發熱、身體變得輕飄飄的;身處其中,會令人忘卻一切、產生「天人合一」的極度暢快。 但這並不是『真愛』。『激情』本身只能夠維持一段短時間,之後便一定會消失。就像野外燒烤時的起燃劑,是用來燃點起炭火的;本身很快會耗盡,炭火燃燒起來才是能持久發熱和有用的。 『激情』如果未能燃點起『真愛』,便會發生所謂「因誤會而結合、因了解而分手」!所以在『激情』未消失前就要認真地檢討是否應發展下去;培養『真愛』這過程是需要人主動的小心栽培,再加上包容和忍受,才能結出細水長流的數十年幸福婚姻。 

不要想大象

在通俗心理學中經常會看到這個半笑話:要你不去想一頭大象。但你會發現這樣做反而立刻出現了一頭大象在腦海中!為什麼會這麽矛盾呢? 當我們接受一個指令時,例如23加52是多少,腦海中首先會出現這兩個數目字,然後你再把這兩個數目加起來得到答案。如果指令是「不要去想像一頭大象」,你的腦子當然是先出現了大象像影,然後才能把它去除。 這個指令其實是被成功地執行了!只是過程和原意看起來有相反的效果。這裡以前的文章已說明了這是個邏輯學的問題:就是一句指令不應也應用在它自己身上,例如「這句說話是錯的」

智威的煩惱

智威剛參加完一個宗教聚會,雖然感到一點點的平安,但有個問題卻大惑不解 ── 就是信眾不停的頌讚他們的神。 試想想,我們能稱讚A先生「很A先生」嗎?起碼,我們只能稱讚他很像B先生吧?即是我們一定是用了一套獨立於A先生的標準去稱讚他。 不停的頌讚竟然貶低了被頌讚的神?而且,那個更高的標準是什麼呢?  在聚會中,智威隱約聽到這個標準就是藏於每個人心中的「真、善、美」 ── 一個更加模糊飄渺的東西。那我們應該怎樣辦呢? 又,我們能否用這個標準去選擇跟從哪一位神呢? 

世界和平 

人就不能好好地相處、不要紛爭、甚至沒有戰爭呢?  願望歸願望,但現實上是否可能?似乎要雙方同意才行:如二次世界大戰前對希特拉的綏靖主義便是一場災難!這裏很有博弈論的味道。 那麼自己是否束手無策呢?也不是。有人說近幾十年來來人類的紛爭甚至戰爭的確比以前少了很多,這應該是歸恩於文明的進步:有更週全的法制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及包容有改善。有些知名人士更身先士卒,做了和平大使或設立和平基金。我們未必能有那麼顯著的貢獻,但在各自的崗位上總能做些改善或者善意地感染身邊的人。 『莫為善小而不為』呀 ! (至於人為何不願意或不能這樣做,則是另一個課題了。)

人生旅途

『無災無難到公卿』(蘇東坡) 是理想還是夢想呢?應該是後者。『一帆風順』當然好,也是大多數人的希冀,但千萬別以為這是現實的行情。只要睜開眼睛看看,便知道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、九』(起碼也有三、四成吧)。這點弄錯了,便會覺得上天欠了我們一個坦途,從而生出怨天尤人、憤世嫉俗和自憐。 即使上天眷顧,沒有給你太大的災難,但這是好事嗎?你將會失去奮鬥及(有時)勝利的經驗,也就沒能得到人性的鍛鍊和成長。 年紀稍大的人回顧一生,可能覺得白活了、沒有精彩的片段。為什麼呢?就是缺了奮鬥的經歷。被動接收的快樂和由努力而得的快樂全然是兩碼子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