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Q精神

這詞源出魯迅先生的《阿Q正傳》。其中一節是阿Q被惡人打罵一頓後無力還手,卻念念有詞說「現今竟然兒子打老子,真不知是甚麼世界。」怎料這話卻被惡人聽到,於是阿Q再被毒打一輪 。 『阿Q精神』是一個貶詞,嘲笑人無力面對挑戰、卻選擇幻想,使出精神勝利法。此法即時能舒緩一下情緒,但卻因脫離現實,令人忘卻了去思考真正的解決辦法。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,這樣做也不全然是壞的。在無計可施的困局裏,能舒緩一下情緒,並冷靜下來後想想真正的應對辦法,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情況就像心理學上的『防禦機制』(defense mechanism)。 

圖靈測試 (Turing test /TT)

【這篇不是論文,只是些謬見以供茶餘飯後的閑聊】 隨著人工智能愈來愈火熱,TT也水漲船高。它基本上祗是看看機器/電腦的輸出有多接近人腦的思考。所以即使TT「合格」了,也並不代表那電腦便是有人類的智慧。再說,這裏沒有一個合格與否的分野,只有程度上多像而已。 即使有個程式扮得極像,我們也不能說它便有人類的智慧、感情和主觀的存在感。電腦運算根本就和人腦的操作原理完全不同:起碼電腦是精準的數碼計算(digital),而人腦則是蒙糊(analog)的。  雖然不能證明,但我們明明明感覺自己是存在的,再運用同理心(empathy) 便推斷其他的人也和我一樣是有「靈魂」的。但即使電腦扮真人扮得極像,也不能證明它便有靈魂 ── 例如它能感受痛楚嗎 ?(當然你可寫些程式令它有痛的表現) 其實我們的要求是功能性的,祗希望電腦能有人腦的常識(common sense)、創意和直覺(例如在混亂的圖案中看出其中那幾個數目字)。至於它是否真有生命,並不重要。 

「恨」

這個字很有趣,一般作負面解,即是憎、仇或厭惡。 但有時又作正面解,即是期望得到、很想要。 大家不妨看看以下的情況是正還是負呢: 一) 我很恨繼母,因她自小便對我很差。(正/負) 二) 「恨錯難返」 (正/負) 三) 「唔使恨」 (正/負)  四) 很恨去日本旅行啊! (正/負) 五) 「多情自古空餘恨」 (正/負) 六) 我恨我的前度男/女友! (正/負) […]

合格的爸爸

CK遇上交通意外, 剛從手術室推回病房休息。林董是他的父親,白手興家,總盼望著兒子能承繼他的事業。但是CK卻醉心藝術,和父親吵了一大架後,甚至搬離了家庭。 現在父子見面又因這事大吵了一番,CK甚至把父親趕離病房。 剛好這時張教授也來探病,林董對這好朋友訴說父子的情況,並且問:「我這個父親是不是做得很差呢?」  「你還不是最差的父親呢!」張教授說:「兒子能將內心的情緒對你表達出來,總好過對你根本不理睬吧?所以你已算是一個合格的爸爸了 ! 「黃醫生的兒子你記得吧?他總是對父親必恭必敬,從來沒有反駁過。你還曾經讚他很乖很孝順呢!最近才知道他原來已經自殺了!」 林董問:「為何會這樣呢?」 「應該是太壓抑了吧!」張教授回答。「一面被父親倒模式的壓著, 另一面理性上又以為父親是對他好的。於是心中的怒火便無處宣洩。潛意識裏也憎恨自己對自己的壓抑吧。」 林董沉默了一會,說:「即是我和兒子的關係還可以修補…」 

律師的困惑

年輕的張律師回到家裏,愁眉深鎖,父親便問他原因。他說:「剛接了一件案件,要為一個兇殘的謀殺疑兇辯護。」 父親想了想,便說:「小時候你不是批評過過包大人審案太主觀,怎能第一眼認定誰是真兇呢!現在你又憑什麼認定那人真是兇手?你不是也叫他疑犯嗎? 「還有,你覺得司法制度準確、公正和值得尊重嗎?當然它未必完美 (那要上帝才做得到),並稍稍『寧縱毋枉』,但已是我們能構建出的最好制度了。並且大家都同意服從它的權威。」  張律師這時便問:「萬一他真是兇手而我幫他脫了罪,怎麽辨?」 父親答:「既然判了無罪,他便不是真兇了。」 

博弈論的公案

片段 你的公司正和B公司洽談合作一個項目。由於大家的付出差不多,所以利潤將會平分。但就在簽約前一天,B公司的老闆發了一個訊息給你,說他不同意平分,反倒要利潤的七成!他還說現在正在旅遊,不會接收任何信息。怎麼辦? 分析 你順從他還可得些利潤,但如果拉倒便一分錢也得不到,變成「雙輸」。 這艱難的決定並沒有標準答案,很視乎大家會否長遠合作。如果不會,似乎還是接受他的條件吧!但比較多的情況是將來還會合作。那反而應該拒絕他 ── 這樣做是要警惕他將來不能任意妄為。(這也是人被欺負後的自然反應,頗和博弈論吻合) 博弈論還引申出一個有趣的情況:理性的人有時反而會輸給橫蠻的人。電影《綁票通緝令》(Ransom)便有很好的演繹:那壞蛋如果不那麼理性地計算,便不會給主角牽著鼻子走了。(你有否試過在討論中總輸給不講道理的人?)